潍坊新闻网 潍坊日报社主办

您当前位置:潍坊新闻网 >专题频道

捏世间万物 塑古今英豪 面塑艺人—王美

来源:潍坊新闻网 2019-05-17 09:24:37 责任编辑:桃子
A+A- 

    (记者 徐梅娟)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历史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佣”和汉朝的“傀儡”,经过几千年传承和经营,面塑艺术已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其文化源远流长。

    5月9日,记者来到王美面塑工作室,一进门一张工作桌,几把简单的塑料刀,几块色彩斑斓的面团便映入眼帘,王美作为“面人郎”第三代传人,1970年出生在诸城市,自幼受家族影响接触到面塑技艺,17岁便跟随姑父郎志祥(郎绍安的长子)去北京进一步学习,她通过揉、搓、捏、切等娴熟的技法,普通的面团在面塑艺人王美灵巧的双手中便转眼变成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王美在继承与发展传统面塑工艺的同时潜心研究,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历年来获得奖项和荣誉不断,国家级奖6项、省级奖13项、市级奖18项。

    独创面塑秘方 形神具备皆“生魂”

    从事面塑艺术三十余载,王美一直致力于面塑的创新工作,她首创群组与单个人物、配景自由组合的制作方法,使作品既可局部展示又可多件作品自由组合成大型活动场景,并且在传统面塑制作技法的基础上,还独创了搓刮技法,以此技法制出的花草、衣边、绿地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

    传统面塑本身最大的弊端就是不易长期保存,变色、开裂情况更是屡见不鲜,王美的作品大多以历史人物、神话、戏曲故事为背景,一旦面塑本身发生变化便十分可惜,就此王美在继承和发展传统面塑工艺时潜心研究、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配制的面塑秘方,成功解决了传统面塑不宜长期保存、变色、开裂的难题。“面塑技艺本身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在色彩搭配上更要下足功夫,一个面塑人物的诞生需要大约10天时间,在这十天内我必须时刻关注并不断完善,最后装盒,这才敢把作品放心的交到他人手里,毕竟这一保存就是好几十年,不敢有任何疏忽的。”王美对记者说。

    对于一个没有美术功底的人来说,王美付出了常人所不能理解的努力,从起初的每天重复练习人物身体部位,不懂就自己翻书查阅,在人生地不熟的北京穿街走巷走过无数家图书馆,翻遍了美术、历史等各类书籍,只为做出一个完美的作品,到现在自己的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还给每一件作品赋予了“灵魂”,此番经历实属不易。“上次我做了一个人物给我姑母看,她看到后说我的作品发生了变化,还不断念叨以前也没这么教过你啊!”王美笑着对记者说。

    传承面塑技艺 指尖艺术常驻人间

    王美为了更好的传承面塑技艺,数次应邀随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到韩国釜山、首尔做文化交流与讲座,并到全国各大城市巡回展演,受到了国外友人的欢迎和高度赞誉。后来接触到教育领域,与各大、中、小学联合办学。并被聘为山东工业技师学院、潍坊商校客座教授;同时还担任青岛市实验小学,潍坊医学院,新华中学,潍城实验小学等近十所学校的面塑指导老师,为面塑艺术走进校园首开先河。

    记者细心的发现做面塑的面团用塑料布铺盖,并在上面铺了一条湿毛巾,王美从塑料布下拿出面团对记者说:“湿毛巾是我用来防止面团开裂的,这能达到一定的保湿效果,在制作之前我还会涂上手油增加面团润滑度。”说着她又找出工具盒,“这是我姑父30年前留下做面塑的工具,我一直保存着不舍得丢掉。”记者发现,以前的工具是剪刀、小刀等,都有着锋利的刀刃,而现在的工具都是有机玻璃制作而成,有着尖锐的尖子,都是容易受伤的工具,“我们做这一行时间久了难免会有伤害,自己多加注意就好了,想要收获总是要有付出的。”王美说。

    记者在工作室看见有前来求教的学生,王美都会手把手悉心教导,学生们也听得入神,场面十分温馨。“面塑艺术在我心中是瑰宝,她适合热爱面塑的孩子,只要孩子有兴趣投入并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的。我的女儿也选择了美术专业,对我的工作十分支持,我很欣慰。”王美笑着对记者说。



相关新闻
  • 潍坊新闻网微信

    潍坊新闻网微信

  • 潍坊新闻网微博

    潍坊新闻网微博

  • 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