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坊报业集团主办
  • 山东重点新闻网站
首页>> 专题频道 文明办网 文明上网
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 为乡村振兴固本培元
——兼论《中华农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丛书》
来源:大众日报   2019-02-01 15:31:53
分享到:
 复制内容    

    □李兴军 王桂利

    2017年12月28—29日在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做到七个必须,“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是其中重要内容。由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农圣文化研究大型学术成果《中华农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丛书》(下简称“《丛书》”),是挖掘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服务乡村振兴的标志性著作,《丛书》的出版也为推动乡村振兴文化兴盛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

    “老家当”老传统还要不要?

    根本问题:坚持文化自信

    解决途径: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

    核心目标:让农业文化遗产为乡村振兴     持续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

    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农业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既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须,也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的必然选择。

    我国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现存的农业古籍就有2084种,构成我国农耕文明庞大而坚实的理论价值体系,而北魏贾思勰(今山东寿光人)所著《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农业文化遗产宝库中最璀璨的华章,代表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高度,正如《丛书》序中所言“《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古代综合性农学巨著,在中国传统农学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世界农业科技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全书‘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规模巨大,体系完整,系统地总结了公元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旱作地区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蔬菜作物的栽培技术、果树林木的栽培技术、畜禽渔业的养殖技术以及农产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经济利用等方面的知识,是当时我国最全面、系统的一部农业科技知识集成,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每位农史研究者必读书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正因为《齐民要术》所反映的农业农村农民以及产业和社会情况覆盖了我国黄河以北大部区域,具有广泛的典型代表性,因此,传承发展提升以贾思勰《齐民要术》为载体的农圣文化,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对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以及乡村文化的兴盛,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作为重要的古代农业文化遗产,《齐民要术》所总结和涉及的先进农学思想农业科技,无疑是现代大农业生产绕不开的永恒课题。农圣贾思勰所持“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岁岁开广,百姓充给”的伟大理想,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统一的精神一脉相承,进一步体现了《齐民要术》作为“农业百科全书”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所在。

    谁来挖掘保护发展提升农耕文明?

    根本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解决途径:“三农”的事还须“全民”办

    核心目标:让人民和集体智慧成为成就     乡村振兴万世基业的根本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央视热播的《天下粮田》“金殿验田”中刘统勋有句诘问乾隆的话:“田大还是殿大?”颇有意味,换句话说,田者乃天下之谓,殿者乃朝廷(政府)之谓。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田又是广大的农业、农村、农民,殿就成了城市(政府),无田则无殿,无田也无城。由此说,“三农”的事还需要举全国人民之力来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央和地方政府无疑是主导力量,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而工作奋斗在“三农”一线的实践者、管理者、技术专家和文史工作者无疑是主体力量,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农耕文化的主要推动力。除此之外,地方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更是农业文化遗产“挖、保、传、发、提”和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从此意义上讲,《丛书》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从《丛书》的出版情况看,该《丛书》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已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以《齐民要术》为代表的优秀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视,对优秀农耕文化研究传承发展的支持,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三农”事“三军”办顶层设计的生动写照。从《寿光市文化名市建设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看,市委、市政府将加强文化建设摆在了关系寿光能否在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继续保持前列,关系富裕文明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强市建设目标顺利实现的高度,把整理出版《丛书》纳入了该市“文化名市”建设规划,列为文化名市建设“十项行动计划”和重点文艺创作立项资助项目,又充分体现出地方政府的责任担当和积极的主导作用。

    从《丛书》的作者构成情况看,可以说涉及当今社会各个层面不同行业、职业工作者,有地方政府涉农管理部门在职或离退休的管理人员、技术专家,地方史志和文博部门的文史专家等政府机构成员,如寿光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山东省科技进步奖获得者朱振华,农业局党委委员、中国农史学会理事信俊仁,畜牧局副局长、寿光市慈伦种鸡场场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首席专家夏光顺,林业局高级工程师信善林,农机局退休干部杨锡林,寿光史志办顾问、民政局离休干部孙仲春,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胡国庆,档案馆研究馆员、潍坊科技学院客座教授葛怀胜,寿光市历史文化中心管理处李瑞成等;有地方科研院所的研究实践者,如高级科技咨询师、寿光市一边倒果树研究所的蔡英明;有高校等教育系统的教师,如潍坊科技学院的李昌武教授(《丛书》主编)、薛彦斌教授、杨现昌博士等,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农圣文化研究中心的李兴军等;还有寿光市齐民要术研究会的刘效武、国乃全等社会团体组织研究员;更可贵的还有生产一线的创新实践者,如新时期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好榜样、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党的十五大——十九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双百”人物、全国农村优秀先进工作者、“中国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王乐义,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全国自主择业干部就业创业导师、中国阳光华沃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有华等等……这样庞大、全面的研究群体,充分说明地方社会各界对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创新的热心热情和主动担当,也充分体现了社会基层各界对乡村振兴文化兴盛的信心和坚守。

    从《丛书》作者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等看,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有本科、专科,甚至中专学历的,有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高级科技咨询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职称的;年长者(《贾思勰里籍考证研究》主要作者贾效孔)91岁高龄,未待《丛书》出版惜已作古,中年者60后70后,年轻者90后,整个研究队伍老中青年龄搭配合理、学历职称结构科学,也充分说明“高手在民间”并非虚言,更重要的还离不开土生土长的地方各行业有志之士的参与。

    从《丛书》学术顾问、编审委员会等情况看,包含了省、市党政部门和涉农管理工作一线人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等不同层次的学术组织机构,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出版社总编辑担纲编审委员会主任,地方宣传部门主要领导担纲总策划,进一步体现了自上而下对农业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的重视和关心。编撰委员会则包含了农林牧渔副不同行业机构、教育系统、社团组织、宣传媒体、高校科研机构、一线生产企业等众多基层组织,覆盖了当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丛书》序的作者有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全国农史界著名专家,更有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充分体现了国家、地方、基层、行业和专业等不同方面对“三农”研究工作的关心支持,形成坚强的乡村振兴力量。

    “以农圣贾思勰的思想精神,及其著作《齐民要术》所蕴含和体现出来的哲学思想、农学思想、经营思想和农业科学技术等”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农圣文化,农圣文化“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渊源和传承,又有齐鲁圣贤文化的博大内涵和深厚底蕴”,代表了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发展成就,是乡村振兴文化兴盛的重要文化资源,《丛书》的出版不仅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乡村振兴的信心,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文化兴盛的希望和曙光。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实现的伟大梦想之一,也是全国人民面临的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之一,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丛书》出版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实现伟大梦想,只要我们的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上下一条心左右一股劲,一切工作围绕人民需要进行,特别注重激发地方自我担当意识,尊重地方独特文化资源,保护地方自我创新能力,就会形成乡村振兴文化兴盛的强大洪流,就没有做不到做不好的事,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如何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

    根本问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     秀传统文化

    解决途径:立足“三农”不忘根本全面     发力

    核心目标:让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成果不     断转化为惠及人民的新动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而农村问题任务最繁重也最艰巨是重中之重。在适度控制经济发展速度,实现由高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中,随着农村土地的流转,进城务工和购房定居人数的增多,农村务农人员空前减少,产业结构不合理活力不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矛盾等现实问题严重。

    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乡村没多少人了,乡村振兴又为谁振兴?振兴乡村的意义还有多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怎样才能让农村留住人,让农村人乐居在农村,幸福在农村?答案很简单,只有立足农村根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那些有当代价值的“老家当”“老传统”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彻底消除城乡差别,甚至让城市人羡慕并融入农村生活,让农村人从内心里感受到农村农业的价值所在,形成自豪感、幸福感、使命感,安于农乐于农,研究农发展农创新农,“三农”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如此,就必然涉及到如何挖掘研究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如何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的核心问题。由此意义上讲,《丛书》的出版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生动案例。

    我国以农业立国,“是世界第一农业大国。我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赢得世人一致称赞。……从帝制社会开始,历朝历代,都重视农业,把农业作为‘资生之业’,同时又将农业技术的改良、品种的选优等放在发展农业的优先位置,这方面的成就是为世界公认的,并作为学习的榜样。”(《丛书》序二)乡村振兴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更少不了与农村与老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如农圣文化这些“老家当”和传统文化资源的支撑。古代农业文献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乡村振兴和文化兴盛的重要文化资源。“贾思勰,北魏齐郡益都(今属山东省寿光市)人”“被国家选定为‘我国古代唯一的纯粹农业科学家’”(贾效孔等《贾思勰里籍考证研究》),以农圣贾思勰农学思想和《齐民要术》为载体的农圣文化,首先是寿光区域的文化代表,再大范围讲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杰出文化代表。《丛书》在国家基金办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编委会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更重要的是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需要,将农圣文化与当代“三农”发展紧密融合,对传统农耕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贾思勰里籍考证研究》《〈齐民要术〉成书历史背景研究》《〈齐民要术〉之中外版本述略》《〈齐民要术〉的传承研究》《〈齐民要术〉在中外农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研究》等,从贾思勰里籍,《齐民要术》成书背景、版本、研究、贡献等群众存疑或有认知盲区的地方,以点带面式地讲清楚了我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以及传承发展以农圣文化为特色的优秀农耕文化的必然性;《〈齐民要术〉白话文》又为我们通俗地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的“规模巨大,体系完整……当时我国最全面、系统的一部农业科技知识集成”,为当下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振兴乡村奠定了基础,也更加坚定了乡村振兴的文化自信。

    《〈齐民要术〉之农学文化思想内涵研究及解读》《〈齐民要术〉之疑难字词研究及解析》《〈齐民要术〉之语言特色研究》等,从农圣文化九大主体精神,农圣文化与齐鲁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传承研究过程中的字词障碍,语言特色等层面,为我们“讲清楚了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齐民要术〉之农作物名称释读》《〈齐民要术〉之农具沿革研究》《〈齐民要术〉之饮食文化研究兼及“齐民大宴”制作》《〈齐民要术〉与林果栽培》《〈齐民要术〉与现代畜牧业》,胡立业等的《〈齐民要术〉与副业生产》《〈齐民要术〉与渔业生产》《〈齐民要术〉与现代农业果菜技术创新》《〈齐民要术〉与蔬菜产业发展》《〈齐民要术〉与现代农业区划》等,从现代大农业生产、农村习俗与文化、农业科技创新等不同层面,深入阐发了以《齐民要术》为杰出代表的传统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对当代“三农”发展的启示,也从农业发展历史和现代农业实际操作层面,为我们“讲清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极具可读性和可操作性,无疑是农村留得住人,农业产业发达,农村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基因。

    正如中国工程院刘旭院士在《丛书》序中所言:“这些研究成果与我国农业当前面临问题和发展的关系密切,既能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有益参考,又很好地丰富了传统农学文化研究的一些空白,可喜可贺。可以说,这是国内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领域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对传承创新我国传统农耕文化,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著名农史专家王思明教授在序中也说:“学习和弘扬贾思勰重农、爱农、富农的这样一个思想,继承他这种精神财富,来建设我们的新农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此套丛书的编辑和出版十分必要、非常适时,它既梳理总结前段国内贾学研究现状,又用大量现代农业创新案例展示它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中的出版空白。该丛书作为研读《齐民要术》宝库的重要参考书之一,从立体上挖掘了这部世界性农学巨著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内容全面、地域性浓、形式活泼等特色。”

    乡村记忆是对传统农家生活的精神传承,家的味道更是对农村传统生活的刻骨铭心,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游、乡村大舞台,以及各种农贸会展、古镇古村开发等等经济的、文化的延展,无不阐释着农村的魅力、农民的创造力和农业的生命力,而这一切无疑都源于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自信和坚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繁荣兴盛乡村文化,就需要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对优秀农耕文化进行深度的挖掘、研究、传承、发展、提升,将研究成果以更加鲜活、通俗的形式,转化为乡村振兴、文化兴盛、人民需要的劳动致富宝笈和文化兴盛“有机肥”,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实实在在为人民谋利、真真正正解决“三农”发展后继有人问题,让老百姓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实惠,让更多的有志青年在农村扎根,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奉献智慧激扬青春,让农业文化遗产成为乡村振兴固本培元的重要支撑,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谱写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附:《中华农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丛书》书目与著者

    1.《导读》丛书编委会

    2.《贾思勰里籍考证研究》贾效孔 国乃全

    3.《〈齐民要术〉成书历史背景研究》孙仲春 葛怀胜 李瑞成

    4.《〈齐民要术〉之中外版本述略》杨现昌

    5.《〈齐民要术〉的传承与研究》薛彦斌 杨洁

    6.《〈齐民要术〉在中外农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研究》杨洁 薛彦斌

    7.《〈齐民要术〉白话文》刘金同

    8.《〈齐民要术〉之农学文化思想内涵及解读》李兴军

    9.《〈齐民要术〉之疑难字词研究及解析》刘长征

    10.《〈齐民要术〉之语言特色研究》刘效武 陈伟华

    11.《〈齐民要术〉之农作物名称释读》朱振华

    12.《〈齐民要术〉之农具沿革研究》杨锡林 葛汝凤

    13.《〈齐民要术〉之饮食文化研究兼及“齐民大宴”制作》孙有华 王焕新

    14.《〈齐民要术〉与林果栽培》信善林 孔雪华

    15.《〈齐民要术〉与现代畜牧业》夏光顺 李法增 刘西萍

    16.《〈齐民要术〉与副业生产》胡立业 魏棹

    17.《〈齐民要术〉与渔业生产》郭龙文 解延年 郭爽

    18.《〈齐民要术〉与现代农业果菜技术创新》蔡英明 蔡中

    19.《〈齐民要术〉与蔬菜产业发展》王乐义 信俊仁

    20.《〈齐民要术〉与现代农业区划》胡国庆



关心潍坊大事小情,就关注潍坊新闻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fnews001)!
     复制内容 责任编辑:   聂毓
 相关新闻  

微信:潍坊新闻网 微信:潍坊生活通 新浪官方微博 腾讯官方微博 微信:潍坊移动